载入越南民族史册的武元甲大将

红云
Chia sẻ
(VOVworld)- 胡志明主席的卓越学生——武元甲大将是二十世纪的天才将领。他的一生与越南民族漫长的解放斗争紧密相连。他在民族争取独立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本领、才华与建立的功勋使他的名字永远载入越南民族史册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VOVworld)- 胡志明主席的卓越学生——武元甲大将是二十世纪的天才将领。他的一生与越南民族漫长的解放斗争紧密相连。他在民族争取独立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本领、才华与建立的功勋使他的名字永远载入越南民族史册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在其戎马生涯中,武元甲大将带领越南革命军队,从创建初期的只有34名越南宣传解放军战士,武器仅有火药枪,发展成为战无不胜,其中以震惊世界的1954年奠边府大捷和越南南方解放、国家统一的1975年春天大捷为巅峰的越南善战之师。
      在越南共产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武元甲大将为创建能战胜现代军事强敌的胡志明时代越南独特军事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载入越南民族史册的武元甲大将 - ảnh 1
胡志明主席与武元甲大将

      越南共产党历史研究院院长阮孟河博士、教授说:“武元甲大将是一位带兵时间最长,并被誉为越南人民军大哥的将军。谈武元甲就是谈一位在20世纪中叶率领越南人民军打败头号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杰出军事家和指挥家。因此,有一位外国史学家曾经称他为对形成越南,乃至全球现代版图做出贡献的人。”
      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中,遵循胡志明主席的嘱咐:“这一仗至关重要,有把握才打,否则就不打”,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大将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困难的决定,那就是从“速战速决”转为“稳扎稳打”。
      越南人民军的赫赫战功是武元甲大将军事才华、军事智慧和军事艺术的生动体现,使越南民族持续了9年的抗法救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曾参加1954年奠边府战役的老兵勇芝表示: “当年,我还是个营长。我认为,武元甲才华最突出的体现是改变战术。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接到撤军命令时还生气呢。后来,对A1号高地进行第二次侦察时才明白武大将先打敌军交通壕,阻止敌军增援和运送伤员的稳扎稳打策略是正确的。1954年5月6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奠边府战役总攻前,我们在1.7米深的交通壕里安全进行战斗准备,仔细观察攻击目标。那时候,战士们都对武大将的战术感到钦佩。”
      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南民族记住了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做出英明并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决策,争取完全胜利的领导集体的才华。
      以深远的战略视野,当年的高级领导集体主张开辟长山和海上支援通道。武元甲大将为此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修路工作,将兵员、大炮送往南方前线。
      时任武元甲大将助手的黄明芳告诉记者:“南方战场激烈阶段需要开辟支前道路,但敌军加强了空袭,多次汽车支前行动都失败了。因此当时只好用背篓和单车来运送物资。当时,甲伯伯决心克服困难,建设经过老挝的长山小道,以用汽车运送物资,最终建成了可容汽车行驶的胡志明小道,森林里的路段被叫做“管子路”,敌军和飞机发现不了。”

载入越南民族史册的武元甲大将 - ảnh 2
武元甲大将表示取得胜利的决心。资料图片

      武元甲大将在抗美救国战争的关键阶段发出的“快速、更快速,大胆、更大胆,抓紧每时每刻上战场,解放南方,决战决胜”的命令成为了越南全民、全军创造1975年春天大捷,完全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巨大鼓舞源泉。
      越南长山司令部前副司令潘克熙回忆说:“当年,武元甲大将发出了“前进灭敌,向前修路”的号召。一面调动兵力攻击敌人,一面动员工兵、青年参加修路,修了大量弯路、侧路、纵路、横路,被敌军称为穿越森林的八卦阵。基于这一指导方针,越南部队进行了兵种协同战役,保护战略运输通道,扩大道路网。”
      除了杰出的军事艺术,武元甲大将爱兵如子的人文作风使他的形象更为崇高。他向祖国和人民誓言,革命一定会胜利,但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他还经常亲上前线慰问和鼓励战士。
        越南军事历史研究院的武桑鹏大校、博士说:“一名指挥官,尤其是武元甲大将这样的优秀指挥官,对指战员的思想、感情和意志会产生巨大影响。武元甲大将亲临战火纷飞的前线,有力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精神。他不是来做做样子的,而是进行具体指导。”

载入越南民族史册的武元甲大将 - ảnh 3
奠边府战役中的武元甲大将(中)。图片来源:越通社

      不少人将武元甲大将称为“民族的天才将领”,但他说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他曾经说过,胜利来自于越南党和胡志明主席的英明领导,他还说,越南最伟大的将领就是越南人民。
      胡志明主席的卓越学生——武元甲大将的一生与20世纪越南民族的辉煌历史密切相关。他的贡献和他高尚的人格永远载入民族史册。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