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Vworld)- 耶特阳族主要生活在昆嵩省北部山区。在雄伟壮丽的大自然中出生和成长的耶特阳族,心灵总是那么淳朴和亲近大自然。这同样体现在其编织的用品上。耶特阳族善于使用现成原料,如:藤条、竹子等编织家用品。在这些用品中,最特别的是背篓。背篓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与耶特阳族妇女密不可分。
耶特阳族的背篓基本上呈修长的竖圆柱形,包括三个部分:底部(称为邦)、肩带(称为累)、身部(称为阿尼啊),装饰花纹围着篓身横排。在各种背篓中,有三种独具特色并与省内其他民族的截然不同。它们分别为:盛东西的背篓(称作讷穆,Nom)、盛水稻的背篓(称作卡,’Ka)和入林或上田时用的三格背篓(称作科乐科,K’lek)。
在这三种背篓中,讷穆最具特色,是其他民族没有的。这种背篓有盖子,呈圆柱形,盖子呈无顶金字塔状。口部稍呈喇叭形,底部略缩小。小的背篓是儿童背的,如果背篓身上的网眼较少,则可用来盛柴火、木薯。有盖子的背篓用处很多,可放衣服、首饰、水稻等。这表明,耶特阳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背篓种类繁多。
谈到背篓在耶特阳族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时,河内国家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阮氏玄表示:“每次从家里到田里干活儿时,耶特阳族都会背上背篓。他们用背篓装稻谷或在林里采到的果子。此外,耶特阳族妇女还使用背篓装她们收获的玉米、木薯等。”
耶特阳族的背篓款式和编织技术既讲究又复杂。人们一般在拿到原料后将其放置在房内的屋顶下或灶塘上烘干,编织前要泡水里约三天,让其变软了再削成篾子。这是最费精力和工夫的工序。编织完第一层篾子后,人们再编第二层,先从底部开始,编到三分之一时便停下来并在中间垫上一层软而韧、不沾水的野树叶,然后继续编第二层直至完成为止。
背篓口用大藤弯成圆圈并用藤条巧妙精致地固定住。盖子的编织也和背篓一样,但样式和外观非常美观。藤条之间紧紧贴着,均匀、优美,盖子顶部高约5至7厘米。装饰花纹较多的背篓展现了其编织者的灵巧,审美能力,并寄托着其思想感情。背篓成为了耶特阳族上田的运输工具。
生活在山林里,无法挑担,也无法用头部顶东西,背篓就成为耶特阳族适合的运输方式。走在老林里,小道狭窄,用背上的背篓和手上的小刀,他们可以顺手砍砍树叶和树枝,甚至采野菜、挖野笋,非常方便。
总的来说,耶特阳族的背篓是用肩带背在背上的,而不像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那样跨过额头。这样背行走和运输尤为方便。背篓跟着他们走进林里,到坡地田上,帮他们运输稻谷、玉米、野菜,还跟着他们去赶集、游玩、探亲访友。正是这些使它成为了耶特阳族妇女勤恳耐劳的象征。
曾多次到昆嵩省出差的越南共产党新闻网的记者阮孟雄对这种独特的用具印象深刻。他说:“我确实对耶特阳族特别是妇女背上的背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山路崎岖难行,但他们依然能轻松地背着沉重的背篓。背篓时时刻刻和耶特阳族妇女在一起,与她们密不可分,并似乎成为了她们晒妩媚的用具。背篓身上独特的花纹成为了区分耶特阳族与其他民族背篓的细节。”
和昆嵩省其他民族一样,耶特阳族认为,背篓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在今天的现代生活中,耶特阳族生活已今非昔比,尽管不少人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但背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运输工具。背篓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与耶特阳族的生活密不可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