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Vworld) - 拉格莱族有多种独特的乐器,如:马锣、石琴、萨拉肯管(Sarakel)、扎比琴(Chapi)等,主要在弃墓礼、新稻节、唱史诗时演奏。在拉格莱族的精神文化中,乐器被视如宝贝和神物,是不可或缺的挚友。
|
拉格莱族吹笛和敲马锣 |
在庆和省庆山地区拉格莱族聚居地,千百年前就出现并流传一种独特的乐器——石琴。石琴是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当时,拉格莱族人找到了能发出声音的多个石片。
远古时代,他们用这些能发出声音的石片驱赶鸟兽,保护庄稼。后来,又制作成石琴,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和节日盛会。
据专家们介绍,庆山石琴的年代在3000至5000年前,和法国人于1949年在西原地区发现的第一套石琴年代相仿。
从事庆和省庆山县拉格莱族研究的民间文化研究专家牟国进表示:“说起庆山石琴就是说到拉格莱族的文化。1979年,在庆和省庆山县,研究专家找到了由拉格莱族人波波任发现并保存的第一套由十二块石片组成的石琴。石材是当地开采的响石。经专家鉴定,这套石琴的年代为3000至5000年前。”
仅用一块块粗糙无知觉的石片,拉格莱族竟能做成一套套声音悦耳的石琴,犹如千百年来从大森林深处传出的雄浑声音。
|
庆山石琴
|
拉格莱族所有社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乐器是马锣。马锣无乳,有提把,演奏时,人们用拳头敲击在马锣面上。根据每个地区的习惯,一套马锣由5、7或9面铜锣组成。
拉格莱族挚爱马锣,因此在每套马锣中,声音最低沉的被他们称为母锣,其次是父锣,接着是子锣,也称为老大一直到老幺。
马锣的声音听起来如人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时而深沉,时而欢快。马锣一般在弃墓礼、婚礼、新房庆祝仪式、新稻节等节日上演奏。马锣也在日常生活,亲朋好友聚会时使用。拉格莱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酒就有马锣。”
除了石琴、马锣外,拉格莱族还有扎比琴(Chapi)。这种琴是用长30多厘米,直径10厘米以下,两头封闭的竹管做成。
人们用竹管身上被掰掉肉的皮作琴弦,然后把一个个削得光滑的竹片放在两根并行的琴弦中间,就这样做成5至8根琴弦。
弹奏时,艺人将把琴的一头靠在腹部前,两手把琴提起并用手指头弹奏,使其发出独特的声音。
扎比琴和马锣的声音差不多,因此备受拉格莱族喜爱,另外它们也比较方便携带和使用。这把琴给了越南著名音乐家陈进创作歌曲《扎比之梦》的灵感。这首歌的歌词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在哪里,他们正过着平安的生活。尽管贫困,但人人都有把扎比琴。几根琴弦奏起,是拉格莱族的灵魂所在……。”
|
拉格莱族艺人演奏扎比琴
|
拉格莱族还有其他多种独特的乐器,如:哒弓笛(Ta cung,即交友的笛子)、丁图笛(Dinh tut,即小伙子表达爱意的笛子)。
拉格莱族小伙子爱上姑娘时便会吹奏这种笛子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哒勒比雷笛则被视为拉格莱族的权威信物。吹奏这种笛子的长者备受村民尊崇。
拉格莱族研究专家潘国英博士告诉记者:“拉格莱族的乐器尤为独特和丰富,如:萨拉肯管、石琴、扎比琴,尤其是马锣。这是发展旅游特别是吸引国际游客并向其展示拉格莱族淳朴民间艺术极具魅力的产品。”
无论经历了多少年代,音乐始终是拉格莱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民族乐器也因此成为了拉格莱族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旨在让其声音和灵魂能与世永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