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那族的婚俗

苏俊
Chia sẻ
(VOVworld) - 婚俗在巴那族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巴那族的婚俗也有所不同。但至今传统婚俗依然保留着并极具人文性,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

(VOVworld) - 婚俗在巴那族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巴那族的婚俗也有所不同。但至今传统婚俗依然保留着并极具人文性,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

巴那族的婚俗 - ảnh 1

巴那族主要居住在昆嵩、嘉莱、多乐、平定、富安等省。经过多个发展阶段,巴那族现居住在相距较远的多个地区。然而,其传统婚俗依然深具民族文化特色。
巴那族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可自由恋爱,而非父母包办。他们择偶的条件包括:姑娘要懂得织布和针线活,小伙子要诚实、健壮,擅长农活儿和打猎。
村里举行各种节日盛会时正是爱情之花盛开的时节。两人掉入爱河后,就坐在公房里的酒罐旁喃喃私语,手拢着对方的脖子亲昵地掐着。小伙子和姑娘脖子上和手上被掐紫的地方越多,越说明他们情投意合。

以前,巴那族有捡柴订婚的习俗。嫁人前,巴那族姑娘要准备100捆柴火,这些柴火称为订婚柴火。因此,巴那族姑娘早在14、15岁时就开始打柴了。
多乐省巴那族人阿图穆说:“以前,有带着柴火到婆家的习俗。男方家到家里提亲时,女方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没有柴火是不行的。如果柴火数量多并砍成笔直的小段,捆得也有模有样的,那么婆家就会赞她能干。”

不过,想要成为夫妻,巴那族男女青年还要经过多道必须的程序和礼仪。互换手镯仪式,在巴那族语中称为“吉楞礼”(Le cat reng),和平原的订婚礼相同。
在选好意中人后,姑娘和小伙子便告诉家人。按巴那族风俗,小伙子的父亲还要问问他的意见,而姑娘的母亲则要问问她的意见。若两人都同意了,那么男方家便去找媒公。
媒公将代表男方家到女方家请其去男方家,为新人举行手镯互换仪式。在两家人的见证下和媒公的指引下,他们互换手镯。小伙子给姑娘戴上铝镯子,姑娘则给小伙子戴上铜镯子。仪式结束后,两人不得再与其他异性发生任何关系。

巴那族的婚俗 - ảnh 2

巴那族语中,婚礼称为“波匡”(pơ koong),一般在年底即收获季节后举行。此时,村民清闲,稻谷满仓,鸡牛满圈。
婚礼称得上是村里的节日,为期一天,一般在月圆那天举行。婚礼是下午在公房举行的。男方准备的聘礼包括:一只鸡和一罐竹竿酒。
曾参加巴那族婚礼的丁瑟告诉我们:“婚礼上如果有任何铁制的东西,尤其是不锈钢,就会被放在酒罐低下。随后才举行祭天和神灵的礼仪,告诉老天爷,两位新人已结为夫妻,然后祈求天公让他们早生贵子,远离疾病。”

晚上,婚礼在公房举行后将继续在男女双方家里举行,全体村民前来参加。大家一起围坐在酒罐周围,一起吃喝、唱歌、跳舞。新郎、新娘的父母将请村民喝酒,以对他们前来道贺表示感谢。
婚礼结束后,来宾都散了,媒公便带着新娘到新郎家,交给新郎,并亲自为新人铺床。为表达对媒公的谢意,按巴那族风俗,婚礼的第二天,两家先后请他到自己家里来道谢并给他报酬。多乐省民族博物馆员工玉光说,今天,巴那族婚俗已有些许变化,以适应新生活。
他表示:“竹竿酒及其他礼仪依然按传统。举办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鲜事物,让其更显现代,如有把琴服务来贺礼的青年。服饰上也有些改变,比如男人不再穿遮羞布了,或穿上皮鞋参加婚礼等等。”

巴那族的婚俗 - ảnh 3

玉光还告诉记者,今天,巴那族传统婚礼上的菜肴依然带着当地特色,茶叶、酒和各类用野菜烹饪的佳肴必不可少。各种神圣的礼仪也依然备受重视。也许因此,巴那族的婚后生活通常较为美满。(完)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