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那族史诗——西原地区各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美

映玄
Chia sẻ
(VOVWORLD) - 和在西原地区中南部高原生活的其他民族一样,巴那族也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史诗较为突出。巴那族史诗在凝聚社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今人与祖先、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纽带,道出了巴那族对幸福、繁荣生活的渴望,歌颂爱情、高尚情操、人面对大自然和与邪恶搏斗时的智勇。

和埃德族、嘉莱族等西原地区各个民族的史诗一样,巴那族史诗是一种通过吟唱、讲唱故事等方式进行的口传民间文化生活方式,是昔日社会的生动缩影。

埃德族最著名也最广为人知的史诗——丹山长歌于1930年代被发现,而巴那族史诗直到1980年才被人们所知并投入研究。

越南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主席苏玉清教授告诉我们:“直到1980年我们才发现巴那族有史诗。以前,史诗作品的梗概像传说一样,而不是诗歌。我们发现的第一部史诗是《丹诺》(Dam Noi)。诺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丹是小伙子的意思。翻译后叫做《丹诺史诗》。”

巴那族史诗——西原地区各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美 - ảnh 1

据苏玉清教授介绍,巴那族史诗反映他们远古时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地与人的形成、各个民族之间的斗争、善战胜恶等。各个民族的史诗一般与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名字有关,而巴那族有丹诺。史诗作品的基本和贯穿性内容是关于英雄人物的三件事:娶媳妇、劳作和打击敌人。

苏玉清说:“这部史诗和其他史诗的内容一样,就是打击邪恶力量,保卫村庄。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是塑造一个消灭邪恶力量、侵略力量,给村民带来温饱的英雄人物。这也是我们所发现的丹诺的内容。”

巴那族史诗分为各个段落,多个段落合成一首完整的史诗。史诗用语多为比喻,极富形象力和音乐感,借用花草鸟兽说人及其心情。通过诗词段吟唱和叙述段讲唱艺术,民间艺人可以讲述很长的故事,人物多、事件多且互相交叉。讲唱史诗者的创造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越南文化研究院民间文化专业的黎垂璃博士认为:“他们都是深刻了解本民族及其文化且记忆力很好的人,因此可以连续多个夜晚讲唱史诗中的故事。每个人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故事的语言、主题和主要内容基础上加上并创造一些细节。讲唱环境是一个与社区文化息息相关的空间,如:公房、坡田,在各个家庭举行的婚礼、弃墓礼等仪式和社区活动举行之后。”

巴那族史诗一般在晚上讲唱,艺人可以坐着或躺着讲唱,听者围坐在屋子里的小篝火旁。

苏玉清教授认为,和西原地区其他民族相比,巴那族讲唱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听者和讲者之间没有任何接触,听者看不到讲者。

苏玉清说:“讲者不用演,只是在夜幕中说唱,在黑夜的空间中,过去似乎重现。因为丹诺是很久以前的故事,讲起故事时,人们相信,这个人物正在显灵,因此不能用肉眼去看。因为是过去的象征,所以人们不用知道讲者是站着还是坐着,只要听到声音就行。就这样,从遥远的过去响起了讲述英雄故事的声音,而这位英雄人物的风采如何,那就得靠每个人的想象力了。这是一种人物塑造在于每一位听者,而不是按格式讲解的艺术。巴那族史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通常巴那族史诗要讲三天三夜才完,不得中断,因为巴那族相信其祖先而具体是丹诺英雄在夜色中飞回来并正通过讲者和子孙沟通。他们来听史诗并不是为了听讲新故事,因为他们从头到尾已经背熟了,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有一种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参加史诗讲唱活动,听者也更了解祖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大自然相处和在社会中待人处事的经验。讲唱和欣赏史诗也是增进社区团结的机会。

在当代社会中,巴那族史诗仍作为一种文化、社会、娱乐需求在巴那族社区中存在,并且是培养民族意识、感情和凝聚力的土壤。

2017年4月,巴那族史诗正式被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讲唱史诗的艺人日益凋零,通过将其列入遗产名录的做法,巴那族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必将得到维护和发展。(完)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