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神圣大渡口——欧楼

廷俊
Chia sẻ
(VOVworld)-由安沛省安沛市欧楼乡与阮福坊管理的欧楼大渡口是与奠边府大捷息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位于越南交通大动脉—13A号国道枢纽的欧楼大渡口是1954年战况激烈的奠边府战场的门户。

(VOVworld)-由安沛省安沛市欧楼乡与阮福坊管理的欧楼大渡口(Au Lau,音译)是与奠边府大捷息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位于越南交通大动脉—13A号国道枢纽的欧楼大渡口是1954年战况激烈的奠边府战场的门户。

欧楼大渡口摆渡汽艇的声音日复一日地响起。对于六十年前曾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汽艇的声音常常让他们回想起难以忘却的越南抗法战争。一队队肩扛着枪,脚踩着泥沙的威武雄师上船渡河的情景依然刻在历史见证者的脑海里。

作为支援奠边府战场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当时的欧楼大渡口成为法国侵略者重点袭击的目标。

在两百多个昼夜里,这里连续不断地传来爆炸声。渡河船只遭敌机空袭。不断有船只被炸沉,民工和部队战士落水牺牲。尽管敌人投下了两千七百多吨炸弹,但依然无法阻挡船只渡河。
武元甲大将曾在欧楼大渡口赞扬安沛省保障交通力量克服艰苦困难的生活环境胜利完成任务。

记忆里的神圣大渡口——欧楼 - ảnh 1

曾在欧楼大渡口驾驶大渡船的船工范忠逊说:“每天下午四点至四点半,大渡口一派紧张气氛。运载大炮、武器、民工、部队过河的汽艇和木船来回穿梭。夜间,重炮和重型武器主要靠大渡船运过河。这时敌军飞机就在头顶上空投别动队和投掷照明弹,但我们不怕。”

欧楼大渡口是富寿省民工自行车队将安沛省大米运到发丁山米仓的必经之地。这里也是“必胜”团战士将重炮运往奠边府战场,再由槟知师组装伪装并渡过红河投入前线的交通枢纽。

八十七岁的安沛市阮福坊居民邓玉芝大爷曾是395大队政治员,参加过奠边府战役,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在欧楼大渡口的行军情景。

他说:“从大渡口出来的小路每天都遭受敌机的猛烈轰炸。当时我们征用了当地居民的数百艘船只。只需一个多小时,我们团的全体指战员就完成过河投入战斗。”

在奠边府战役中,安沛省共动员三万一千六百多名民工,全省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为奠边府战役服务。像欧楼乡,不到三百户人口,就有三百多人次志愿到战场当民工。留在家乡的只有妇女和老人也都到大渡口直接战斗。

自1952年4月至奠边府战役结束,共有三十多万吨武器、粮食、食品与数万人次民工和部队安全度过大渡口。

安沛市阮福坊居民阮氏批今年八十五岁了。她说:“我们的船队可不少,好几百艘呢!白天将船只隐蔽起来,夜间开出来运输。再危险也要干,要信念坚定地干。”

河流并不总是服服帖帖的,有时也会给运输制造很多困难。但怀着“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的决心,战斗在欧楼大渡口的干部群众积极设法提高船载量,缩短过河时间。2012年,欧楼大渡口被列入国家级历史遗迹名单。

在缓缓流淌的红河岸边建起了一座历史的欧楼大渡口纪念塑像。它向子孙后代讲述着这个历史大渡口的豪迈历史。欧楼大渡口永远是决战决胜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安沛省省委、各族同胞和武装力量的骄傲。(完)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