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冲锋队于1948年成立,包括14名越南和老挝干部。在宣传、扩大力量的长征路上曾在逢沙,即现在的劳枯村停留。1948年至1949年底,在这里活动期间,凯山·丰威汉被安排住在赫蒙族人壮劳枯家里。凯山·丰威汉和老北冲锋队得到逢沙村同胞的掩护并在这里从事秘密活动期间借地方建设基地。
在老革命家壮劳枯儿子壮劳吕的家里,当年敬爱的父亲掩护的越盟干部和凯山·丰威汉用过的物品像珍贵的纪念品一样保留着。其中包括铜锅、磨玉米用的石磨,这些简陋的物品在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帮助了越老革命干部。那时候,壮劳吕才7、8岁,但也知道一点父亲的秘密工作。
壮劳吕说: “那时候非常困难,全都是森林。敌人从老挝辛科(Xiêng Khọ)和安州偶尔过来检查,但从未发现越盟和劳枯村村民掩护凯山·丰威汉和北老冲锋队。劳枯绝对安全地掩护了凯山·丰威汉,不让敌人发现。”
凯山·丰威汉住在壮劳枯家里并得到他家的帮助,还被认作干儿子。安州县逢快乡逢沙村(即现在的劳枯村)成为了越老革命基地,是老北冲锋队于1948年至1950年阶段在老挝全国发展革命基地时进行准备的地方。当时,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逢沙村同胞仍竭尽全力向老北冲锋队提供帮助、粮食食品和金钱,供其购买武器用于战斗。特别是,劳枯大爷曾亲自带路,带老北冲锋队进森林开展活动,每天都给住在沈麋洞的干部送吃的。在这里,许多老挝干部接受训练并回国参加革命。
壮劳吕说: “那时候,凯山·丰威汉派人到我家里跟我爸劳枯谈话。我爸给了凯山30块银元,用以买枪打敌人。后来,他买到了一支枪和30发子弹。再后来,凯山寄给我爸一封信说买到枪了,感谢他及家人帮助老挝革命。”
老挝革命成功后,越老情谊仍得到两国边境居民的精心培育。如今,劳枯村日益发展并成为了承载着越老两个民族的文化与特殊团结传统的文化之乡。越老革命历史遗迹区在壮劳枯家的土地上建成,包括纪念馆、记事碑、陈列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越老友谊塑像,其构思源于西北山区生长的友谊之花。塑像建在山峰上,高18米,基座造型为水波及格式化的莲花和鸡蛋花(又称占芭花),展现了越老两国的特色文化。越老革命历史遗迹区是逢快乡各族同胞的骄傲,对教育后代尤其是年轻一代心系根源具有巨大意义。
山萝省安州县居民贝氏悦说: “上学时,老师曾多次把我们带到这里,听劳枯和凯山的故事以及反映两国人民团结情谊的故事。10多年后,我才回来。这次我带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探访该遗迹区,并了解当地民族同胞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了解我以前了解的东西。”
在边境村劳枯,越老情谊日益深长。在越南的劳枯村和接壤的老挝辛科县逢沙村,许多小伙子、姑娘结为跨国夫妻。他们分享生产、脱贫减贫等经验,互相帮助,患难与共。越老边境居民共同携手建设温饱的生活和友好的边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