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日记》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

黎芳
Chia sẻ
(VOVworld)-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胡志明主席留下了不少历史文献和著作,其中包括名著《狱中日记》。《狱中日记》是胡志明主席用诗歌描绘的自画像,体现了作为共产主义战士和大诗人的他,满腔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
    (VOVworld)-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胡志明主席留下了不少历史文献和著作,其中包括名著《狱中日记》。《狱中日记》是胡志明主席用诗歌描绘的自画像,体现了作为共产主义战士和大诗人的他,满腔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
《狱中日记》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 - ảnh 1
      在《狱中日记》完稿70周年之际,越共中央宣教部、文化体育旅游部和越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在河内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进一步肯定这部著作的艺术性、人文性和持久生命力。
     《狱中日记》共收录胡主席自1942年8月29日至1943年9月10日亲笔手书的133首汉字诗。诗集其实只是一本蓝皮的小手册,封面是“狱中日记”四个字、四句诗,配一幅被铐上的双手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胡主席既是诗的作者,又是诗中的人物,以日记和诗歌的形式记录狱中见闻。因此,可以把这部诗集看做是用诗歌书写的自传,而其中的多首诗歌都把革命和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文学研究家芳榴教授认为,《狱中日记》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伟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渴望:为民族赢得独立,为人类争取自由。
      他说: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诗集中多次出现“自由”两个字。这表明,胡主席身为一个普通人和诗人非常渴望自由,但这同样也是一位领袖的思想。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成立之初,胡主席确定的国名是越南民主共和国,这已经相当完整了,但他还加了一句标语“独立—自由—幸福”。这在世界上是比较少见的。这是直到现在我们都在追求的目标。”
      读《狱中日记》可以看出,胡志明主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怀着革命者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自由的渴望、锻炼的意志,以及战胜一切困难、对未来满怀希望和憧憬的精神。
      尽管先后监禁在广西13个县的18所监狱,艰苦不堪,但每首诗都焕发出了一位革命者从容、大气的风采。
      胡主席在诗集开篇就写道:“老夫原不爱吟诗,因为囚中无所为。聊借吟诗消永日,且吟且待自由时。”虽然蒋介石政权牢狱的条件极为恶劣,但胡主席依然对革命的灿烂未来充满信心。一首诗写道:“狱中无酒亦无花,对此良宵奈若何。人向窗前望明月,月从窗隙望诗家”。”
《狱中日记》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 - ảnh 2
      胡志明主席对自由和革命美好前景的渴望和信心,塑造了他老人家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和自在精神。《狱中日记》让后人看到了胡主席不同色彩的心灵世界。而在文学研究家风黎教授看来,这是最真实、最深刻的自画像,不加以任何修饰或雕琢。
      通过一首首诗,读者看到了一个个不同身份的胡主席:失去自由,因此渴望自由的革命者;百般困苦的囚犯;甘苦与共的狱友;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遭遇不幸,胡主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诗人武群芳说:
“我写了一些关于胡主席的研究文章,有些反映了胡主席越狱或自由自在地跟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囚犯一起生活的场景。如同《癩疮》这首诗所写的:“满身红绿如穿锦,成日捞搔似鼓琴。川锦囚中都贵客,鼓琴难友尽知音”。他老人家是在自嘲,但很从容,毫无矫作之态。”
      1960年,《狱中日记》被译成越文,并被很多人评为表现了胡主席身为诗人的另一面。至今,这部作品已被译成英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韩国语等多种语言出版。2012年10月1日,越南政府总理签署决定,正式把《狱中日记》列入国宝名单。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