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话村于1945年成立。起初,是家庭和个人自发生产和消费,后在春领乡、山和和江兴县逐渐流行并扩大销售,一直维持到现在。希话产品的特色是图案形状对称,体现宇宙、天地、阴阳理念,以自然为范本。织物表面的图案反映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富安省同春县希话手工艺村艺人苏氏转说: “最独特的是,机器编织只有一面,而富安的手工编织有两面,正面和背面都非常清晰。男女服饰图案相似,但不同的是男子为短袖上衣,女子为长袖衬衫。另一个区别是,头上缠着帽子,有一根绳子可以让你把头发放下来,然后把它包起来。节日期间要穿这套衣服,大概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织成。”
近几年,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下,希话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恢复时,希话组只有16个姐妹,她们都热爱刺绣和织布。而现在,增加到了40多人。将制作五颜六色花纹织布的老年人传授给年轻人。 村民罗氏紫说: “希话回生,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我奶奶和母亲教给我们姐妹的,以后,我会教给孩子们 ”。
去年,富安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希话列为手工艺行业。同春县也大力宣传,并提高产品质量,以利行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更高地保护和传承前辈留下的传统手工艺行业。 同春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国辉说: “我们介绍了很多工匠到外地学习。同时,继续为村民销售产品寻找投资资金,从而增加收入,维持这个行业”。
为了推广希话,还剑湖与河内古街管理委员会与富安省旅游单位联合在河内古街遗产信息中心举行希话推介会。参加这一活动,国内外游客可以欣赏希话村艺人在织布机上织锦的技艺,穿上巴那族服饰,了解服装上图案和配饰的含义。文化专家陈段林和巴亭郡居民谢文光说: “民族服饰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识别一个民族的标志,比如巴那族人的服饰和赫蒙族的不一样,配饰、头巾、金银首饰,甚至穿衣服的方式都不一样,一看就知道”。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游客可以穿上巴纳族的希话服饰,感觉非常好。要清楚了解,不仅要亲眼看,还要穿上,还要了解产品的编织方式,艺术图案的含义,织物上的符号及其含义,从颜色到图像,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保护土锦价值的重要性。”
今后,富安省希望将希话村打造成为社区旅游景点,向游客推介巴拿族同胞的土锦纺织业,为当地村民带来高经济效益。